歷史沿革

慈心華德福教育實驗國民小學於二零零二年八月正式進入香和社區,而慈心華德福的歷史卻走過了近十多年的路程,恰似深埋在地底的細根,慢慢地扎根與破土,像剪開自母親身上的臍帶,從實踐著幼教改革的慈心托兒所,來到現在公辦民營委辦模式的慈心華德福中小學。這個蛻變轉化的故事要從十年多前說起。

 

1990年慈心創辦人 張純淑女士在德國斯圖佳特(Stuttgart)第一次遇見華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所見學校教師對待孩子的態度及彼此間所醞釀的和諧關係,深深地觸動我們,對該所學校運作模式產生深層的興趣。

 

1989~1995年期間在關懷台灣孩子受教成長環境的驅力下,組成民間社團「慈心社教機構」結合台灣研究基金會、四一0教改聯盟教育改革行動,於1995年6月28日促辦「世界幼教趨勢與台灣本土經驗」研討會讓實務與理論真實對話,會中透過來自英國Emerson College的John.B Thomson教授對華德福教育的內涵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並受到Thomson教授的支持與鼓勵,自始起心動念想讓這個『世界性的教育運動』能注入台灣的這塊土地。另一方面為長期所經營的慈心托兒所找到一個穩健的兒童教育理論基礎,一個重視生命本質的教育哲思情懷。

 

這三十年來,慈心托兒所歷經多次轉型及不斷尋覓不同的教學模式,期待革新教育品質,然始終落入不斷學習新型教材教法的教育迷失中,唯直到改革路上與華德福教育相遇時,教師和家長們始有對生命主體與教育理想的追求,有了直接交會的感動。從一草一木到親手織製的玩具、布偶、點心食物,歌唱、繪畫、書寫、扮演,藝術性的教育活動,重新從人生命與生活的型態開始出發,它重新喚起教育工作者過往異化疏離的教育經驗,並開始啟動對自我生命的重塑。教學的視域所見從「能力成就」移轉到生命與生命「人我關係間」的流轉,其中伴隨了心靈視域的學習與成長,進而有如撒種子般的在全台各地分享華德福教育,企圖尋求各地在教育基層工作的伙伴,一起來思索辨視台灣孩子的真正需要。

 

經過數次的國外參訪、短期華德福師訓課程、邀約完成人智學學院學業、華德福教師培訓的教師回國。1996年宜蘭慈心托兒所全體教師形成共識轉型向華德福教育的追求,脫離制式之讀寫算教學型態。更毅然放下本已漸形成具特色的自然田園主題課程教學模式,重新認識華德福教育下的幼教思維與兒童發展觀點。陌生及質疑不僅來自家長,教師也在缺乏社會範本的情況下面臨教學信念的解構,由「學科能力培養」取向往「回歸重視幼兒自然嬉戲扮演本質」遷移,而教材方面則由結構式的玩具、教具轉換為來自大自然的材料,實質上,在這樣的轉變中伴隨的是教師教學生涯中內在信念的一種危機感。同時該實驗性歷程的堅持正逆處在幼教生態商品化的浪潮中,幼兒園的學生數從268人逐年下降,最低點的時候,學生數降至50人。這個低谷的情境,在對華德福教育的肯認與實踐,卻醞發出堅強意念朝向小學教育的可能。在國外歸國投入的教師、國內懷抱理想與投向學習的教師、深入理解參與的家長、國外協助指導的華德福教育學者與慈心幼兒園的創辦者日以繼夜的討論、研習,謹慎地思辨辦學的艱鉅任務與準備工作。

 

2000年教育基本法的通過,使得畢業孩子的家長與創校教師們有機會可以尋求政府的支援,並以「華德福教育教學實驗」申請非學校型態的教育模式,使得十二年一貫的華德福教育體制落實在台灣,並有了向小學階段推進的可能性。此模式連續耕耘了三年的時間,挹注了大量的金錢與人力、物力的小學開辦投資,45個孩子學籍暫寄在願意支持的萬富國小,每學期每生高達六.三萬元的學雜費用,家長負擔四萬元,不足經費由幼兒園負擔支撐。教師團隊持續不斷的職前師資培訓、在職教師研訓、每個月講師從英、紐、澳等前來協助、赴澳洲短期參觀實習教學等等。慈心幼兒園真實地扛起創校的龐大財力壓力,但,如此的深刻蛻變,卻是孕育了現今中小學教育團隊持續奮鬥的信念。

 

而在宜蘭同樣關懷教育議題的同伴鼓舞、教育審議委員會支持,宜蘭縣教育局依教育基本法第七條及國民教育法第四條規定,突破萬難於2000年1月9日頒布之「宜蘭縣屬國民小學委託私人辦理自治條例」,使得華德福教育小學機構化即成為可能。教師與家長一起建立人智學(Anthroposophy)的讀書會,並逐年小額籌募基金,於2001年4月正式成立人智學教育基金會。

 

在歷經兩年多尋覓校地、規劃建校方案的多重困難後,於2002年4月正式獲得宜蘭縣公辦民營概念下政府委辦學校模式的機會,簽訂六年的契約,於當年8月底在宜蘭縣冬山鄉冬山國小香南分校設立「慈心華德福教育實驗國民小學」,展開小學階段教育實驗工作。班級數也從原來非學校形態教學實驗計畫時的三個班級,逐年增班。

 

華德福教育是回應現代教育的危機和需要而發展成形的。華德福教育也被稱為史代納教育(Steiner Education),華德福教育具有從小學到高中十二年一貫的完整教育體系,並包含幼兒教育,通常分為低年級(一至八年級)與高年級(九至十二年級)兩個階段。第一所華德福學校係於1919年由奧地利哲學家魯道夫‧史代納(Rudolf Steiner,1861-1925)在德國斯圖加特所創立,其目的是透過「開展人類內在自由」的教育目標,來實現社會正義的理念,因此華德福學校的設校宗旨是希望以「助長的教育」(Padaegogik der Foerderung)來取代公立學校以「篩選原則」為中心的垂直式教育體系。史代納以其獨特的睿智天賦和創造力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精神科學」(Spiritual Science)理論,又稱「人智學」(Anthroposophy),這是一門有關人類和萬物的生命本質與意識演化的歷史發展之學說,同時也是華德福教育實踐的理論基礎與印證,人智學不僅清楚理解了人類在生理、心理以及精神層次各種感官的關係和作用,也瞭解人類與大自然整體關連的存在奧秘,它教導人們如何以正確、客觀的觀察及方法走進精神世界的學習,在這個偏重物質而導致靈性退化的時代,華德福教育強調身心靈平衡發展的力量,成為教育革新的時代典範,並且又能在不同的社會體系中適應融入各種在地文化,而逐漸發展遍及全世界。目前全球五大洲、六十個國家共約有九百九十多所華德福學校,六十多所師訓中心或學院,一千多所幼稚園,三百多所治療機構,每年都在增加中。人智學除了對教育領域產生巨大影響之外,同時,對當代的醫療保健、農業、經濟、科學、音樂、藝術、社會運動、哲學、心理學、精神科學等領域都有卓著的貢獻。聯合國科教文委員會(UNESCO)曾於瑞士日內瓦舉辦的第44屆國際教育年會中特別安排發展近八十年歷史的世界性華德福教育特展。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自由的時代,一個人是否真正的自由,在於能否獨立思考、運用自己多方面的天賦,實現自我。而一個人是否能掌握自己人格的發展,並對自己負責,與童年成長時期所獲得的教育成長環境,有著深切的關連。唯有隨著小孩的成長過程,適時教導合乎其本性的事物,才能幫助成長中的小孩,使其完全發揮內在的潛能。

 

本實驗學校以實踐華德福教育為宗旨。慈心實踐華德福教育匯聚了許多來自各地有教育理想的好人才,目前幼兒教育部份我們已經有了十二年的經驗(民86),小學教育階段以非學校類型辦學至今也已經有了九年的辦學經驗(民89),國中階段也有三年經驗(民95)。這些年之中,將近六、七十位從世界各國來的專家學者來支持我們實踐華德福教育。在國內,有一群學者及願奉獻專長的人不斷協助我們辦學,同時我們也與全國各理念學校和教改團體時時相互支持和鼓勵。我們期待能把真誠的「生命教育」獻給孩子們。期待能在台灣的教育環境中落實多元教育,同時讓教育權真正的回歸到學習者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