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環境發展
關於環境的藝術與教育: |
從空間的眼睛所見,關於人、環境地景與生命成長的具體理論。 |
![]() |
班雅明(Walter Benjamin)格言:「永恆將是衣服上的一個皺褶,而不是一個理念。」教育所處的空間除了命名為環境外,情境、意境的納入,端賴一種揉合感性的「曲線視野」(curlinear vision)與理性的「直線視野」(linear vision)的當代空間感;這是必須經由對外在的意識型態所主導的「物理空間的」新奇理解,與人內在的美學涵養。如華德福學校創辦人史代納所言的,為生命身心靈整體所藝術經驗的「內面空間」相疊合,來自人的足下經驗的行走,與自然、教育環境、室內空間、人際流動品質和教育理想的反覆作用與交感(correspondances)。 |
在追求邁向自由的教育過程中。慈心華德福的藝術與教育,是一種閱讀生命的美學啟迪。華德福人智學所提醒的「思想=創作=塑造」,童年沃野的記憶是創作的源頭,經由觸覺與視覺藝術的自然時空下的交互作用,過往的文化會在「當下」(now)孕育出永恆的視野,我們這樣開始思索整個台灣的教育與人、物、空間的關係!在朝向華德福教育的思辯與啟蒙中,我們深信環境與生態工程的建置中,不能沒有「人」的存在。童年沃野的記憶是兒童藝術創作的源頭,而在教育空間中能培育孩子的,除了飽滿環境意義思維的生態觀點,校園場域中成人世界的意向更是導引孩子追隨自然到美感的核心意義。 |
![]() |
全然有機的校園:Campus AS whole organism |
讓孩子從自己小小的世界體認大宇宙,校園中的花草樹木,禽飛獸走,礦石靜臥,都是生命成長與學習過程的好朋友。校園營造的每個環節,從規劃、設計、施工、竣工到使用,都是環境教育的活教材。「華德福教育」注重思考、情感與意志力的結合,透過藝術活動引導孩子的內在感受,並經由雙手創作,讓學習轉化成真實的能力。發展有機體的永續校園,面對團隊所追求的核心價值,亦需深思所謂「發展」所需同擔的責任與視野,下圖乃對健康社群的形成嘗試思索。正如Steiner所說: |
當每個人的靈魂映照出社群整體的樣貌 而社群也活出每個靈魂的力量時 健康的社群就已形成 The healthy social life is found When in the mirror of each human soul The whole community is shaped And when in the community Lives the strength of each human soul |
同樣的精神向校園外的大環境延展,最直接影響到學校社群的家庭生活,周邊的社區村莊,所追求境與人的關係,從藝術、手工藝、節慶、農耕、建築行為、生態等廣義的課程中學習認識自然與文化傳統,促進了社群的發展,而再回饋協助學校永續成長。於是,學校慢慢將可以成為健康社群的種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