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簡介
由 jasontu168 · 已發表 · 已更新
 |
大家做伙來起茨:一棟眾人協力造校的創新建築 |
─慈心華德福教育實驗國民中小學 學生活動中心新建工程簡介 |
|
原初 |
本校所在地原為宜蘭縣冬山國小香南分校,在1998年主建物完成後,因少子化之故閒置二年。宜蘭縣政府為促進教育多元發展、落實家長教育選擇權,經由公開徵選而將香南分校委託財團法人人智學教育基金會經營,以公辦民營華德福學校開創台灣新教育。多年來,匯聚一群以「學校做為健康社群的種子」做為理想圖像、實踐人智學啟迪下的華德福教育,教師團隊及家長社群一起為台灣教育多元化努力。 |
|
築夢 |
校園建築為實踐教育理念的重要介面,其空間型式與形塑氛圍對孩子生命發展有極為深遠的影響。因此,慈心華德福教育團隊在接手經營香南分校之後,即大量使用色彩及植栽,柔化原有教室空間;此外並長期參與教育部永園局部改造方案,逐年改善校園環境,期待校園成為大自然中的小自然、孩子的感官花園與社群的大稻埕。在這個過程中,對於從人智學教育理念出發,建造符合華德福課程教學需求的校園建築,則是一直大家共有的夢,希望有機會付諸實現。 |
|
學校建築多元化 |
由於教育理念服膺現代社會需要,團隊辦學口碑廣傳,學生人數不斷增加,原來校舍空間不敷使用。而且,基於華德福教育理念發展而來的學校獨特教學活動,諸如:全校每週集會分享、戲劇表演、音樂演奏、體操教學及優律詩美等課程一直未有適足空間,因此在宜蘭縣政府及縣議會支持下,興建學生活動中心,讓我們有機會首次從華德福教育理念出發,落實人智學啟迪下的華德福有機建築,讓台灣教育多元化,從課程教學延伸到學校建築。 |
|
參與:大家作伙來! |
面對這次校園空間的重大轉捩點,需要吸取經驗、廣納專業意見。學校委請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URS)協助,辦理全國有機建築研討會,邀請全國國中小新校園建築實踐的校長與教師、關心教育的建築師,以及來自瑞士的華德福學校教築師Walter、資深華德福師培教授Benjamin等人,一起與本校教師、家長、社區人士,深度研討學校有機建築圖像。緊接著辦理數次參與式規劃設計討論活動,邀請學生、家長和老師在台大城鄉所劉可強教授以宜蘭工作室負責人陳育真等人的帶領下,深度參與檢視校園空間架構、學生活動中心角色、空間需求與配置模型。在釐清、凝聚專業者與家校社群共識後,委由大藏建築師事務所進行設計工作。 |
|
實現 |
2006年完成細部設後,旋即因為宜蘭縣政府財政困難,預算擱置,直至2010年在縣府與議支持下,重新編列預算發包,由東龍營造公司承攬。這棟匯聚教育與建築專家、教師、學生與家長的願景,經由社群協力造校的新建築終於付諸實現。負責設計與監造的大藏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甘銘源為本校家長,對華德福教育理念極為了解與認同,後雖遷居雲林,仍對德福教育的推廣與實踐投注許多心力;執行監造品管的曾鳴宜工務經理與羅梅君築師,具有豐富的實務經務與執行熱情;承攬營造廠的工地負責人許初華學養與經驗十分豐富,亦為本校七年級家長,長期參與學校事務,為了這棟建築,這段時間他把所的時間、心思與精神全部貫注在這棟建築上,並請所有工班拿出看家本領,要把最好的工程品質留給學校孩子;校長本人具工程相關背景、總務主任具運動休閒及體操專業,教師團隊對空間與教育的關係亦深具理念與期待。大家都在為如何讓這棟建築盡善盡美,全力以赴,共同圓一個華德福有機建築的夢。 |
|
本工程之創新、挑戰及永續性如下: |
一、 多功能使用場館:單建築同時滿足全校集會、戲劇演出、音樂表演、體育教學及優律詩美課程等教育活動需求。 |
二、 多邊形有機空間:從以自然為師的理念發展出深具生命感的建築空間形式,以多邊形呼應人智學之有機建築美學。 |
三、 自然通風與排熱:利雙層屋頂空氣層及斜率,帶動氣流排出頂面日照熱;以增加牆面開口促進通風並導入常年風向;屋頂設置排熱塔,利用煙囪效應將室內熱量拉拔帶走。 |
四、 舞台空調系統:本場館採自然通風,不設置空調設備。但因表演舞台照明及機械設備複雜且發熱量高,除了利用排熱塔以煙囪效應自然排熱外,並在排熱上設置電動排風扇,以備必要時增加排熱效率。 |
五、 自然採光與遮陽:利用大量漫射光使室內運動空間採光充足均勻柔和,半戶外迴廊提供伸出簷及節慶活動空間。 |
六、 音場環境:本場館提供師生演藝活動場所及室內體育空間,必需滿足演藝活動之互動性,創造適合表演活動的自然音場,帶給所有參與者的視覺聽覺感官享受。而在體育活動時必須有效控制室內噪音量並具備語言清晰度,提供一個不會吵雜又容易有效溝通的活動場所。 |
七、 空間形式帶給人力量 :華德福教育待空間形狀、線條與色彩等環境紋理皆具有高度的教育意義。從空間樣式到裝修材料選擇,都必須讓身在其中的人感受到建築空間帶來的生命感與親和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