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式規劃設計

參與式規劃設計
針對本校推動的「活動中心委託規劃設計服務案」,由大藏建築事務所(活動中心規劃設計單位)與台大城鄉基金會_宜蘭工作室(校園景觀規劃設計單位)共同發展出參與式規劃設計的永續校園發展概念,期許透過此一實質設計過程予以落實,並探索「教育理念落實於空間形塑」議題及其實際操作過程,促進學校推展「永續校園」理念與行動方式之提昇。
 
我們的核心議題是:在慈心追求華德福教育的課程轉化過程,如何從課程教學理念中引導出校園空間規劃設計?
 
這不但是「永續校園」新行動的實驗,也是一個實際案例與一般「由建築空間專業為主導的校園空間經驗」的深度對話。
 
計畫中邀請歐洲建築師Walter Känel介紹華德福學校近一世紀的教育運動所展現的建築與校園規劃思維,從有機體的建築(Organic Architecture)概念,尋找其與目前探問之永續建築(Sustainable Architecture)的脈絡關係。
 
 
包括建築專業人員、承辦業務行政人員、關心學校發展的社區及學校家長盼能集思廣益,形塑「參與式規劃設計」(Participatory Planning and design)的基調,藉此意見交流,讓同樣懷有新校園理想者重新思考規劃設計。
 
另外,透過工作坊的激發,亦可接續帶狀的社群培育計畫,學習「協力造校」做為慈心永續校園營造示範推廣案的核心關懷,提升親師生、社群與社區參與公共議題的品質,讓參與推廣者更熟悉永續校園,更加領會如何以健康社群共同參與的精神來解決校園營造政策不同立場、環境價值、多元與開放教育的爭議,讓多元的意見可以遇見,並相互了解,以達成永續校園營造的共識。
 
事實上,早在93年秋天,一項泰雅小屋的「協力造屋」計畫就在慈心發生了。當時我們邀約了東澳泰雅長老、謝英俊建築工作團隊、家長、三年級兩班的師生。合力完成了這個建築實驗。這其中想要發酵的,不是僅為校園景觀設計而規劃校園,更希望在自然與遊戲的場域中實際經驗教育。選定「山棕茨」之建築類型,有關鍵的文化與美學意涵,這樣的俗民建築所使用素材可隨意地在不同社群與不同環境條件下靈活使用,可輕易取得甚至互換。竹片、泥土、稻禾桿所混凝的土方低牆,黃藤剝皮後編織綑綁的結構。我們除了混凝土、磁磚、石材、鋼材以外,還有其他作為。或許就像鄒族KuBa(聚會所)屋頂的石斛蘭,這是關於建築與文化的對話。
 
 
 
為讓相當具友善價值的公共政策—「永續校園」可以讓更多的學校或民眾遇見,建立「校園營造」決策模式的參考,「協力造校」可擴大在地居民對校園及「永續社區」政策的關懷,期待透過本案「參與式的校園營造–協力造校」、出版「慈心永續校園營造案例與反省」專書與「永續校園紀錄片」之影像紀錄;而本次計畫的相關文字與影像紀錄也能作為全國校園及民眾了解教育部永續校園發展政策的教材,推廣社群共同永續校園模式在宜蘭的實踐,並提供其他辦理類似校園營造的學校單位參考。
 
 
詳細內容請參閱:
1-教育性有機體建築研討會計畫.pdf
2–參與式的校園營造–協力造校.pdf
3–教育性有機體建築研討會工作報告.pdf
4–教育性有機體建築研討會手冊.pdf
5–工作坊手冊.pdf
6–教育性有機體建築研討會及工作坊會議紀錄總整理.pdf
7–教育性有機體建築研討會成果分享簡報.pdf

您可能也會喜歡…